(一)
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信仰是什么。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信仰是信仰对象和信仰心态的结合,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客体的相互作用和统一。《辞海》解释,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相信、服从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一般认为,人的意识分为两种,即深层意识和表层意识。深层意识体现的人的本能,表层意识是人基于现实的理发认识,这两种意识并不统一,在社会环境中经常会有所冲突,而信仰则是解决两种意识矛盾的调节和超越。信仰既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人生的力量源泉,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道路和发展。“对信仰者而言,这个作为信仰对象的某物必须具有无限(绝对)的完满性”。信仰者并不一定要求信仰的内容一定是真实本身的东西,而是通过信仰的过程获得了其在自身生存、发展中所需要的、慰藉、希望、勇气。因此,对于信仰的敬重,越是自身力量弱小、越是处于痛苦的边缘和困顿的处境之中,表现得越为突出,诸如人类历史上对“物”的图腾,对神、对上帝的崇拜等。
关于信仰的发展,人们的说法并不一样,但自古至今,差不多是经过了原始信仰、宗教信仰、理性信仰和科学信仰等阶段(参阅《信仰形成与信仰教育的合理化》,吴林龙,《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6、7)。我国是一个信仰度不足的国家。历史上,中国是文明古国,尤其是文化发展很先进,一些学者认为是文化早熟的国度。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领风骚,理性的氛围十分浓厚,虽然也有一些神秘的东西,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但鬼神、上帝等宗教信仰还是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民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瓦解,传统宗教信仰日渐衰替,民间各种宗教兴起,西方宗教迅速发展,社会信仰多样化,整个国家民心涣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人的本性是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自由,而这种追求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中国孔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作过美好的描述。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人类社会自从出现阶级以来,一直就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因此,“不患寡而患不均”成为一种大众的普遍心理,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尤其为强烈。古代历史上一系列的农民大起义的上演,很多都以这种追求为口号,如黄巢起义提出“天补均平”,李自成起义口号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宋朝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等均之”,孙中山辛亥革命要“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其中的有些理想追求,比西方所有的社会主义都要早,可以说是开了全世界平均主义的先河。当然,他们追求的目标,离共产主义社会还差得很远。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对人类社会的科学考察,尤其是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存在合理性,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不仅为全人类描绘了美丽的未来,也为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就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921年之际,当时全国也仅有50几名党员,一大纲领体现的就是早期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信仰,体现的也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因此,毛泽东说,“为共产主义奋斗到死”就是共产党员的“政治道德”。
(二)
信仰需要坚守。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在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时代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形成、发展的。20世纪前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封建主义的影响,中国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国破家亡,民不聊生,整个国家和广大普通大众都处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一些社会精英进先后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但由于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政党的领导,无论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还是康有为的改良实践、孙中山的革命运动,都不可避免地失败了。正是在人们走投无路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⑵。中国共产党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政治信仰,最终这一信仰扎根下来,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坚守共产主义这一信仰?因为这种信仰是科学信仰,已经得到苏联社会主义胜利的初步验证,最主要的一点,这一信仰适应中国当时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精神需要。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把当时的中国阶层分为五种:第一,大资产阶级;第二,中产阶级;第三,小资产阶级;第四,半无产阶级;第五,无产阶级。除了大资产阶级外,其他人尤其是受苦最重的阶层和人们,一无所有、赤贫如洗,他们需要变革、需要生存,有奔向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共产主义理想更容易接受。中国共产党建立后,其中人员构成就是无产阶级,适当吸收其他阶层的力量,因为无产阶级一无所有,他们是革命最彻底、最坚决的阶层,也是共产主义信仰最坚定的阶层。因此,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为普天下劳苦大众谋福利,也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雄心壮志和崇高信仰。后来,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信仰一经确立,就需要坚守,共产主义信仰也不例外。共产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远大目标,这一目标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号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全国人民为之奋斗”⑶。党的一大时通过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经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七大时党提出:“它在现阶段为实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制度而奋斗”,“在将来阶段,在中国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得到彻底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中国人民的意愿,经过必要步骤,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制度而奋斗。”⑷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七年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⑸因此,八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⑹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尽快改变落后的局面,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⑺到二十一世纪初,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使中国彻底抛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而且为人类战胜贫困、为发展中国家寻找发展道路提供了成功的实例”。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⑼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步步的努力,在坚守共产主义信仰的征途上稳步迈进。
坚守是一个品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90多年来,为了坚持对信仰的坚守,我们党经过不少曲折和弯路,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生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高尚情操”⑽,带领全国人民解决了旧中国存在的贫乏、失业这两个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⑾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我们党应该坚守这份信仰,而且也必须有坚守这份信仰的充分自信。因此,十八大会议特别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⑿
(三)
古语云:“创业难守业更难”。今天的社会处在一个新转型时期,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结构、阶层、群体的分化组合加快,文化思潮激剧动荡,这一切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带来了新的冲击,对于共产党人坚持初心、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也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是现代生活条件改善对人们信仰的影响。悲愤出诗人,逆境出理想。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大众普遍衣食无忧,尤其是独生子女,生存的艰难和生活的重压没有在他们的生命中留有什么痕迹,为摆脱生存、发展的困境而趋于信仰的物质基础就难以树立起来,思想前进的动力相对不足。二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带来的利益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阶层有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农民、工人、管理者、知识分子外,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人数急剧增加,“当代的中国是20%的人掌握了中国80%的财富”⒀,而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这不仅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敌视,冲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和党的正确认识。三是全球化的社会思潮的冲击。全球化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也推动了利益和功利至上理念的蔓延,进而弱化了理想信仰的价值;多样化的文化思潮,尤其是西方和传统封建的落后思想也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西方宗教等沉渣乏起,极大地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由于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缺位,“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⒁,助长了歪风邪气对人们思想的冲击。四是党员队伍自身存在的不足。“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⒂2014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规违纪问题5.3万起,处理党员干部7.1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万人。2015年1—11月,全国受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16万人,受重处分和作出重大职务调整6万多人,移送司法机关1万多人⒃。在党员干部身上出现的的腐败乱纪行为,极大在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员的信仰度和共产主义的崇敬心理。
应该看到,信仰的坚守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就遇到过这样那样的信仰危机,因此,当前转型期我们党的信仰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也仅仅是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迈进征程中又一个新的需要解决的课题。还要看到,尽管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困难和问题也很突出:经济速度放缓、环境污染严重、生产力不高、城市交通堵塞、收入分化突出、失业压力增大、人口结构老化、恐怖危险增加、国际环境险恶等,中国虽然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华民族还是处在“最危险的时刻”,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党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仍然需要奋发图强。更要看到,经过90多年的发展,党的信仰基础反而比任何一个时候都要加牢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辉煌成就,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提升,党治国理政水平的提高,等等。因此,过去我们通过坚守这份信仰取得了胜利,今天我们党也更有必要把这个信仰持续坚守下去,而且必须坚守下去。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信仰之基也需要一步步加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我们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优秀文化、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从群众中、实践中汲取智慧,“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在困难和逆境是不消沉不动摇,牢牢占据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实现人类美好理想的道义制高点”⒄,始终保持初心、坚守信仰,直至全面完成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担当的历史性“考试”任务。
71期县处班学员
省文物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