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光明网理论频道专访副校长孙占元,并刊发其理论专稿《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文章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文章指出,民族复兴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顾和思考民族复兴之路,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着社会主义道路指向与核心价值的内在统一;“两个一百年”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逻辑的统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也体现着每个人的梦想和价值追求。文章强调,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要培育世界眼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程中,切实维护国家主权,牢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办公室供稿)
附:《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践行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作者:57365线路检测中心副校长、教授 孙占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一、民族复兴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在逻辑统一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追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世代赓续、历久弥新的历史文化传统,回首近代以来岁月蹉跎但又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程,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170多年间,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经过艰难困苦、前赴后继的奋斗,不断探索民族复兴的出路,终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的呐喊;康有为痛切指出甲午战后中国的形势“犹如火薪之上”,发出“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瞬,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的疾呼,强调“穷则变,变则通”,以维新变法仿行君主立宪;孙中山有感于“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的境况,提出“振兴中华”口号,倡导三民主义,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社会进步进行了种种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种救国的方案都未能成功。
于是,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的主张中认为,我们不单是代表工农的,也是代表民族的,“必须力争整个的民族解放”。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在《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中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抗日战争的胜利前夕,中共七大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就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达110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也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持续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积累了一些重要经验。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方针的确立,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毛泽东指出:“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但由于“左”的影响和“大跃进”等的失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的提出,从党的十六大郑重地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提交到全党面前,到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强调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此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的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有机对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了实现路径、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谋求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人民的幸福,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集中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顾和思考民族复兴之路,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体现着社会主义道路指向与核心价值的内在统一。对此,我们充满着自信。因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二、“两个一百年”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两个一百年”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是内在逻辑统一的关系。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他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十六大对胜利实现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作了充分肯定,提出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八大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明确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对此,习近平指出:“中国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形象地把这个目标概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可以说,实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基本的标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蕴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也体现着每个人的梦想和价值追求。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要在全面改革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推进各领域的改革。人人都做改革发展的促进者,人人都发挥正能量,期盼国家强盛,人民共同富裕,生活幸福美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实现公平正义,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支撑,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开拓勇气、创新能力,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必须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我们期盼着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程中,不仅要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大势,而且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以中华民族爱和平、求和谐、讲诚信、重友善的民族形象,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增强中国话语与世界各国话语的交流,加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推进命运共同体建设。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一定要培育世界眼光,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华民族始终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念。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和平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胡锦涛对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了深刻阐述。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决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决不搞扩张。中国越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就越有利。中国不仅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合作共赢的切实践行者。”他不断强调:“当今世界的潮流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因此,中国发展起来后会决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这条道路,共同应对威胁和破坏和平的各种因素,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更是中国对外交流交往的新亮点。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通过对公元前100多年中国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的历史佳话描述,强调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他倡导的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等,进一步把中国梦与亚洲梦和世界梦联结在一起。
因此,在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进程中,切实维护国家主权,牢牢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